
联想电脑分几个系列?
u系列:时尚超薄,长效续航 ,轻薄本,打的超级本的擦边球,便携好看2500~5000G系列:超值实用,稳定耐用 ,家用实惠之选,显卡性能一般2500~4000E,B,V系列:主流智选,经典商务B系列最便宜,入门级笔记本;E系列打着thinkpad幌子的低端商务本;V系列是联想传统商务系列,带指纹识别,金属机身 2000~4500Z系列:新潮时尚,外观优美,性能好 ,显卡跟V系列差不多,颜色多样,性能够用,妹子首选3000~4500Y系列:影音***,强悍性能,联想家用笔记本最强音,最强的显卡(相对家用笔记本,就不跟游戏本比较了),JBL专业音响,有的配有1080p屏幕,有的配有背光键盘,外观好手感棒,彪悍的小Y不是乱叫的,学生用的比较多,我用的就是y470,感觉换块固态还能再战3年。
4800~6800后面的数字是参考价格区间,价格尺度还是算比较大的,去卖场买,价格跟天猫上差不多或者贵100~200都是正常的,望***纳~
G系列家用本 V和 B 是商用本, z系列 流行本 y系列时尚本, u系列 超薄灵动型本 s 上网小本 个人建议 g系列本 比同等配置的本价钱都要低,
目前联想主要有这么几个系列:***主打系列ideapad,代表机型Y450、Y460;联想高端商务机昭阳系列,代表机型E43、K46;联想中端商务机扬天系列,代表机型V450、V460;联想低端商务机L3000系列,代表机型G450、G460,还有更低端的B450系列;联想ThinkPad系列,这是纯商务机系列,也分不同档次,像低端的SL、E系列,中端的R系列(已经被联想取消了),中高端的TX系列,高端的移动工作站W系列
联想有几种系列的定位?
联想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制造商。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,联想拥有多个系列的产品定位。主要包括Think系列、Yoga系列、IdeaPad系列、Legion系列和智能手机等。
Think系列旨在为商务专业人士提供高品质的电脑产品,注重稳定性和实用性。
Yoga系列则注重轻薄便携、可变形设计,满足消费者对移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。
IdeaPad系列主要以性价比为优势,为普通用户提供各类功能齐全的笔记本电脑。
Legion系列则是致力于满足游戏爱好者对高性能和高视觉享受的需求。通过不同系列的产品定位,联想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,并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。
联想有多个系列的定位,包括:
1. ThinkPad系列:面向商业和专业用户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,注重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2. IdeaPad系列:注重设计和***功能的消费者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,适合个人和家庭使用。
3. Legion系列:专门为游戏玩家设计的高性能电脑和配件,注重游戏性能和体验。
4. ThinkBook系列: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商务笔记本电脑,提供高效便捷的商业工作解决方案。
5. Yoga系列:融合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特点,提供多种灵活的使用模式,适合移动办公和***。
6. Chromebook系列:基于Google Chrome操作系统的低成本笔记本电脑,适合教育和轻度办公使用。
除了以上系列,联想还有一些其他的产品线,如服务器、台式机、工作站等。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群体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
联想笔记本各系列定位是什么?不同型号之间区别是什么?
联想家用产品线大致分为5大子品牌7大系列:ideapad(子品牌)、Y系列、Miix 系列、Yoga(子品牌)、拯救者(子品牌)、小新(子品牌)和天逸(子品牌)。ideapad(子品牌) - 主流家用***笔记本。ideapad新品取消了原来G、S、Z、U四大系列,改为100、300、500、700四大系列产品线。目前市面上在售的G、S、Z、U系列的产品都还是五代平台存货,六代平台的新品应该[_a***_]再有这几大系列了,新品细分如下。ideapad 100系列为入门上网本,低配机型(采用赛扬、奔腾或AMD处理器)。ideapad 100s系列为入门轻薄上网本,配置较低。ideapad 300系列取代原来的G系列,定位为低端家用,外形傻大黑粗,入门显卡。ideapad 300s系列取代原来的S系列,定位为低端轻薄。ideapad 500系列取代原来的Z系列,定位为主流影音***本、外观比300系列时尚一点、显卡稍好一点。ideapad 500s系列取代原来的U系列,定位为主流轻薄本,定位比300s系列要高一点(金属外壳、更轻薄)。ideapad 700系列是2016年发布的新型号,定位是中端影音游戏本,模具大体相当于Y40/Y50的升级版,但配置没有Y系列新品高。ideapad 700s系列是中高端超级本,700s和CES发布的710s定位都是至轻至薄的中高端超级本。联想自推出yoga产品线并取得成功后就没再出过传统形态的高端超级本,这一系列产品应该是弥补产品线空缺。